对大汉绝望,只想回到舒县老家,放浪于山水。
可当他走到任城的时候,他却遇到了一个改变他一生的人。
那就是何休。
当周瑜第一次在壁外听何休讲出他从《公羊春秋》中得来的“三世说”的时候,醍醐灌顶。
他终于明白他应该在这道德末世中该做什么了。
既然世界是从“衰乱”到“升平”再到“太平”的,而每个阶段都需要圣王出以推动,那他周瑜为何不能是?
而纵然他做到不到,那也不妨碍周瑜寻找到这样的圣王,继而辅助到一步步结束这衰乱而致太平。
可以说,自小到大,周瑜遇到了无数的老师,其中不乏鸿儒博士,但只有何休,这个不是老师的老师,教会了周瑜最多的东西。
此后,周瑜回到舒县后,一直在江淮结识豪杰、好友,行走也以何休门下自居。
他对包括孙策、鲁肃在内的朋友们,不止一次感叹过:
“有汉四百年,真通天彻地者,唯我何师一人。”
但周瑜在江淮没积蓄几年,就不得不北上了,因为家族的族人子弟们成群成群的战死在中人亭。
京中乏人,周瑜的父亲和叔父只能让周瑜入京帮他们。
周瑜拒绝不了,因为是家族养育他,而他也不想再看到大伯父一门战死后,又再听到父亲他们在京都战死。
于是,周瑜一路北上,带着他对局势的全盘思考,又一次入京。
如此,也就有了后面一系列故事。
……
此时,周瑜望着那近在咫尺的寿春,明白要以长江为业,那就必须保住寿春,他一切的理想才能实现。
他绝对不允许寿春被泰山军占了。
周瑜抽出了一把形似剑,但形状曲线的兵刃,这是一把吴钩。
当吴钩闪耀着精光,从眼前一闪而逝的时候,周瑜大吼一声:
“狭路相逢,敢死者胜!我庐江子弟,谁愿与我共赴黄泉?”身边的庐江兵们早就憋了一肚子气了,他们本就是乐战好死之徒,此刻热血激荡,举兵高吼:
“愿随周郎,共赴黄泉!”
再然后周瑜就没有再说任何话,在对面的两营泰山军还没形成军阵的时候,直接发起了总攻。
周瑜很明白,一旦让那些泰山军结成阵型,那他手下这些只有血勇的庐江子弟肯定是打不过的。
如此,周瑜唯一的机会就是以快打快,打成乱战才行。
为此,他一点预备不留,上来就是全军总攻。
这一次,周瑜没再让别人冲在自己前面,在刚刚全军有小挫的时候,他周瑜需要靠着自身的武勇提升士气。
手里举着吴钩,周瑜双脚阔步猛冲,直接就瞅准了一个身形高大的泰山将,就拿这人来祭自己的吴钩。
那对面的泰山将本来还在整肃队列,但看到对面直接发起了冲击,知道来不及了。
于是,立即决定让军中的刀楯手为散兵先对冲,再让后面的步槊手继续结阵。
此将相信,一旦他们泰山军引以横行天下的步槊阵列好,对面的乌合之众只能引颈待戮。
而在这人又看到对面猛冲来的敌将,他犹豫了一下,嘱咐自己的亲从,命令:
“你留在此地继续负责整阵,某家先宰了那个小将,再回来。”
亲从看着主将的背影,欲言又止,终究无能为力。
……
此将从腰间各抽出一把环首刀,其人是一双刀将,每出战,常携铁刀两把,左右交击,既为盾又为刃,所遇之敌,无不披靡。
他也以同样的速度向着周瑜冲去,两人速度都很快,几个呼吸间就已经遇到了一起。
这双刀将右手刀先劈,但忽然收力,然后以左手刀为斩击,对着周瑜的脑袋劈了下来。
此将这招虚实结合是他的杀招,遇到的无不死了。
但凡军中斗将其实都有一二杀招,这些杀招都不是什么多精妙的技术,而是主打一个出其不意。
比如有些人在斗战的时候,忽然甩刀,有些人又会佯装撤退,然后听到敌人脚步后,再回身一斩。
这种杀招并不难破,但遇到的都是没防备,就这样死在杀招手里。
而这双刀将一开始就将杀招用出来,显然是不合适的,因为最开始敌将的注意力一定最集中,这种杀招就不能达到出其不意的效果。
但为了迅速结束战斗,这双刀将就只能如此了。
可双刀将这左手刀劈砍过去却一下子击空了,他连忙就要收刀护着自己的左边。
但已经迟了。
周瑜一路猛冲,在快要到双刀将面前时,直接一个跳跃,然后身体就违反常理的在空中转身了。
然后在空中,周瑜的吴钩一下子就插在了双刀将的盆铠的细缝中,因为这一击是从上到下斜刺下去的,盆铠完全没起到任何阻挡作用。
吴钩深深的插在双刀将的脖子
本章未完,请翻下一页继续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