默认冷灰
24号文字
方正启体

春秋霸主之晋国(续)(2/4)

作者:欧阳靖康戴韵
晋国和白狄虽曾多次发生战争,但双方的关系也一度良好。骊姬之乱后,晋文公流亡白狄部落达十二年之久。厉公时期,白狄受到秦景公的欺骗,愤而之下选择与晋国结盟。

赤狄

赤狄是除白狄以外较有实力的一支,主要分布于今山西东南的方山、盂县、昔阳、武乡一带。它们在晋献公时又称“东山皋落氏”,一度严峻威胁著晋国。晋文公时先后在勤王成功后获得天子所赐的南阳之地,再加上通过战争获得的五鹿,对赤狄形成了包围之势。晋襄公以后,赤狄便分裂为潞氏、甲氏、留吁、铎辰和啬咎如五部,其中以潞氏最强。晋成公还将女儿伯姬嫁给潞氏君主婴儿为夫人。由于婴儿性格懦弱,大臣鄷舒擅权,他不仅弄伤婴儿眼睛,还将伯姬杀害。晋景公大怒,命荀林父灭潞氏,婴儿也被俘虏。第二年,晋国又连接灭掉了赤狄余下四部。赤狄灭亡后,其残余一部分华夏化,另一部分则北奔,后来形成了汉朝时的高车族。

狐氏戎

狐氏戎主要活动于今山西太原以西的吕梁山,是晋国始祖唐叔虞流落到戎人地区所出的后代,狐氏大戎与晋国的关系较好,晋文公的母亲大戎狐姬便是狐氏戎女子,狐突和狐毛、狐偃父子都在晋国为官,是文公、襄公时期有影响力的家族。

骊戎

位于今陕西临潼一带的骊戎跟晋国并不接壤,但晋国在献公即位的第五年就灭骊戎,取骊姬而归。骊戎由此成为晋国的飞地,直到十多数年后,献公灭掉虞、虢、耿、魏等国才将晋国本土和骊戎之地相连。

陆浑之戎

陆浑之戎也是一度强大的戎族,原居于今甘肃敦煌一带的他们在西周时与周宣王所率的南国之师战于千亩,周师损失甚大。晋惠公被秦国打败后,使计诱其东迁于伊川(河南嵩县),因伊川位于晋国境内黄河之南,故又称“阴戎”。东迁的陆浑之戎从此成为了晋国附庸,其后又分裂为居于西部的“姜姓之戎”和居于东部的“允姓之戎”。晋国自平公以后,霸权日衰,陆浑之戎改与楚国亲近,最终被晋荀吴所灭。

其他

其他较常见的戎狄部落还有居于今山西平陆一带的茅戎、居于河南伊水、洛水附近的伊洛之戎。这些戎狄除鲜虞所建的中山国以外,剩下都被晋国所灭,其部众成为了晋国的人民。

6经济

农业

晋国本是建于夏虚,即夏朝的故地,为中华文明发祥地。当地在晋国立国前便存在了已发展很长时间的古唐国。而晋国又为善农的周人所建,周人的祖先是后稷,其善播百谷,为唐虞时代的农官之长,故而晋国在农业发面甚有经验。由于西周时代的晋国地域狭小,发展不大。至晋文公时代,由于领地的不断扩张,以及诸侯霸主的地位获得了大量贡赋,令境内农业规模迅速发展和繁荣起来。

据古籍《世本》的记载,古人最早使用的农业工具是神农及尧舜时代所发明的耒(i)和耜(si)。所谓耒,是木制的尖刃,形似一端被削尖的木棒;耜则为木、骨等材料打磨而成的平刃农具,状如大铲。由于技术的革新,到商周之际,原为其材料为木、骨的耜头也便改以青铜所制造,这即是现代所称的铲,当时则叫做“钱”。与此同时,耒则演变成为犁。到春秋后,当时的主要农具还有锄,这些当时社会所常见的器物也反映于当时人们的命名风格上,如晋大夫伯宗之子伯州犁;甚至莒国还有国君为莒犁比公,其本名又做买朱锄。除此之外,晋国所见的农具尚有镢和夯锤。

由于犁的出现,农业技术也就逐渐从原始的刀耕火种向着深耕细作发展。最初,人们还只是用人力来挽犁,在春秋中后期晋国早出现了牛耕。六卿中的范氏和中行氏在政治较量中失势后,其原用作祭祀的牲牛也被迫成为从事农耕的役畜。

手工业

西周时代晋国的手工业发展如何还所知甚少。进入春秋时期后,社会有所变革。晋文公即位后实行“工商食官”的政策,手工业由官营为主,其主管为大司空。政府直接控制手工业的生产,而工人则是以世袭的方式来传承。官营的手工业以生产兵器、战车、铠甲等战争用具和社会上层必需的礼器、食品、服饰和钱币为主。而建筑领域则以庶人为主体,再辅之专业的工匠。

除官营的外,晋国还存在着由势大贵族私营的手工业,通用于其家族来建宗庙和铸祭器。贵族掌握的手工业虽然在性质上与国营的手工业相差无几,但不可以称为“官营”。此外则还有民间以家庭为单位的手工业生产,主要是种桑采麻与养蚕织帛。到春秋后期,社会继续变革,伴随贵族私营手工业兴起的则是官营手工业的衰落。于是晋悼公实行“公无禁利”的政策,从此庶人也可以弃家从工,到战国初期便有了以盐铁致富的工场主。

战国的《考工记》所载的手工业有三十余个工种,自文献与出土文物来看,晋国的手工业是分为金属冶炼、纺织染色、制革、制陶、车船、制盐、营业和玉石漆器加工八种。[17]

商业

在春秋早期之前,实行的是“工商食官”,商人和
本章未完,请翻下一页继续阅读.........
(←快捷键) <<上一页 投推荐票 回目录 标记书签 下一页>> (快捷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