卧龙离去,龙山少隐者;梁祝同窗,蒙泉留流故事。
自卧龙先生离开后,山伯与英台姐妹便同窗苦读,立志成才,而胡先生便让他们在书院居住了下來,三人自是心存感念,于是更加用心读书;而他们也记得胡先生当时也告诉他们众学子:一年为期,三次院试,以擢优才。
山伯和英台自是每日用心读书,而胡先生则渐渐的从谈吐之间已经感到两人的不俗,尤其是英台,看似弱清秀却实有豪气,又心思缜密,可谓良木;而山伯也是每日兢兢业业的刻苦用功,早起晚睡,多次提问都是对答如流,让他很是欣慰。
“梁山伯,你且前日我讲解给你们的功课温习的如何了...”胡先生突然盯着学堂下一片喧读声中的山伯问,众学子一时静了下來,都盯着他。
“哦,老师昨日所讲的秦军设酷法,韩非倡法治和李斯生平三事,学生课后暗想,其时以当时的情况看來,也非全罪及秦王残暴,而且...”不等山伯完,胡先生便眼睛一亮,盯着他问:“哦,,那你且看”
“嗯...秦时国力自商鞅变法后得以大兴,时为七雄之最,而诸国之间战乱不断且多有勇将成名,就依军法來看,武安君以严刑峻律治秦军成虎狼之师,坑杀赵四十万于长平,虽是残暴之举,但也加快了赵的灭亡,促成天下一统,以时势而论,七国混战之时,白起可谓常胜将军,不拘兵法条陈而就势思变,其将才可叹自不必,而秦军之后所成军律,莫不是以其生前所治之法为主,传为不拜天地,不敬鬼神,只从军令,秦朝正是凭此强兵终于在六十年后扫灭诸雄,统一天下,由此可见,乱世之中刑法则必严,此方能成秦王之功...”山伯缓缓的着就听见四下窃议声不止。
“哦,,...山伯所言也有道理”胡先生沉思半晌后便接着问他:“那韩非之事你以为如何”
“韩非子为当时大才:“法治”之言终被秦朝所纳,而后方有秦之大统...其所言法不阿贵在当世也实属难得...只恨未得韩王倚重,而后虽得秦王所用,然受李斯等人排挤,终于含冤被囚,以致身死云阳,但李斯也不得不承认其才能,以其所倡的法治为依,终始秦国得以大治,由此看來,韩非子可谓大贤了,...”山伯望着胡先生。
胡先生听后也眼含微笑的冲他点点头:“嗯...不错,韩非子却是大贤,不期为才所著也为才所亡,可叹却不可惜,因为法治已经流传了开來...那李斯之事呢...”
“学生以为,李斯确是当时大才,以其终身所成來看:助秦王一统天下前,以自身才识出游之计,仪以为使终于离间了多国,使秦有时间积蓄实力,得以逐一击破诸国,而后再上谏逐客书传为后世名作,使秦王醒悟,重用人才而不避亲疏,又引韩非之言,提议法治得到秦王支持,秦自此渐渐超越诸国,终于扫除**,统一寰宇,之后又能定礼仪,准车轨,创字,统度量,功勋可谓昭著,也遂了他一生所愿;而就秦王死后看來,他应是顾忌到了蒙恬与扶苏的关系,只恐相位难保;又背弃君臣之义,为保权位联合赵高造伪诏,令公子自尽,将军服毒,虽一时继以为相,却终被赵高反害,腰斩夷族...”
胡先生听后也轻叹一声:“不错,以当时而论,李斯为助秦成大一统所建的功勋不可磨灭,但却鲜修于自身,以致外宽内忌,忘却令师荀卿之言,权势蒙眼之间君臣之义已泯,终于坐下了灭族之罪...由此看來,陈王虽有言曰王侯将相宁有种但通常而言,能大功者定非常人,一世之臣若不能尽范蠡之明,也当有孔明之忠,若一念之差,只恐遗恨后世啊...”
胡先生此言一出引得众学子一时静默了下來,良久之后也听不见有私语之声,胡先生低头沉思良久之后终于抬起头來望着众学子:“你们之中多有生性聪颖之人,但若要明乃父之志,耀门楣之荣,尚需刻苦,为学者莫不从寒窗而來,然能成事者莫不是铭以“坚韧”二字啊...”随即望出窗外,就见到了院中的景色,一时眼神闪烁,随即提起笔來,旁边有学生见后马上上前來帮他铺开了宣纸,随即便行书四字:弃竹从松,也罢后便明那个学生拿了起來以示众学子。
众学子见后一脸疑惑,一时非议声不断,唯有山伯静默,英台颔首,胡先生见后马上笑着对英台:“英台,你明白我的意思么...”
“学生明白了”英台望着他。
“哦,,...那你代我告诉他们吧”胡先生望着英台面含期待。
英台见后马上点头答应,望着众学子解释道:“老师所写的这四个字想來就是让我们抛弃虚荣名利,坚持刻苦的读书,以壮实才,一旦他日为官,便当以真才实学造福百姓,而这里面也有行事之理,变法之成莫不是始以众怒而明以后知...竹虽有长青坚韧所喻但总是腹中空空,总不似轻松一般的坚实,老师一番苦心只为让我们以实才行世,而非虚言自持”
胡先生听后笑望着英台点头:“不错,英台所言极是,我正是想让大家都明白此中的一个很简单却很难的道理,凡有成者,莫不是经过非议而來,然终为世所容,敬之以大
本章未完,请翻下一页继续阅读.........